您的位置:

首页>协会工作

曹德云:关注国际信用评级变化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17-12-07

12月5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受邀参加“第十二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并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关注国际信用评级变化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17年12月5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受邀参加“第十二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这次年会的保险主论坛以“回归与再出发—保险业价值成长之路”为主题,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胜利闭幕,明确提出金融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的背景下,对于推动金融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关注国际信用评级变化、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谈一点看法。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对金融业防控风险提出明确要求,并将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安全的首要任务是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对金融业而言,信用风险始终是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鉴于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传染性、可控性、周期性等基本特征,对公司或个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各行业和企业的重要工作,较大的金融机构或机构投资者通常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开发技术系统、应用多种工具,全面评估各个交易对像的信用状况并以此衡量可能的损益、减低可能的损失。信用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多种多样,但准确测量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投资者、发行者和贷款人的影响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与核心。在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也是最简单并易于理解的是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按照评估对象可分为公司信用评级、证券信用评级、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和其他信用评级(如项目信用评级)。从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看,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处于垄断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目前,三大评级机构的主体信用评级主要包括主权国家评级、地方政府评级、金融机构评级、工商企业评级等,其中金融机构包括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及担保公司等。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全球参与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准普尔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公司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尽管三大评级机构曾因安然丑闻、金融危机、法律案件等受到学界和市场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评级公司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成功参与到金融市场中,评级结果能够基本如实地反映市场的整体情况,在市场上仍有较强的公信力,普遍应用于监管部门制定监管规则和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的监管机构对外部评级的使用更加谨慎,降低对外部评级的依赖成为政策转变的重点。美国、欧盟都修改监管法案,明确提出降低外部评级依赖的原则,并删除强制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的条款,鼓励相关部门开展内部信用风险评估。

从我国的情况看,2017年7月之前,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未对三大评级机构开放,其均通过对中国信评机构参股或战略合作等方式,间接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但三大评级机构对中国国家主权评级、中国企业海外发债评级和中国国内公司评级始终存在。最近几年,穆迪、惠誉和标准普尔三大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评级及评级展望进行了动态的调整。特别是2017年5月,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级别从Aa3下调至A1。这次下调是对2016年3月穆迪调整中国主权信用展望至负面的后续跟进,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引起人民币汇率、中概股、中国的国债违约互换(CDS)的短期波动。而此前的2016年3月31日,标准普尔将中国主权评级由AA-\稳定调整为AA-\负面,当时市场反应平淡,该评级维持至今。惠誉则自2008年以来,始终保持着对中国主权的A+评级,评级展望始终为稳定。从正面意义上看,三大评级机构调整一国的级别或者展望,特别是调低时有助于推动政府加速改革进程,客观上可以起到促使政府更加重视防范经济和财政风险的作用。从中国企业海外发债评级看,三大评级机构所覆盖中国企业海外债券的级别区间为AA-CC 。其中,投资级以上的债券数量占比约80%;投机级企业数量占比约20%。

此外,三大评级机构也对中国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了信用评级。从保险公司评级看,近些年来评级情况总体保持稳定。目前,三大评级机构参与评级的中国内地保险企业共34家、中资保险企业在海外(或香港)分支机构共3家。为此,三大评级机构始终密切关注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比如低利率环境致使投资收益下降;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严重的资产负债久期错配,增加流动性和资产风险;部分公司倾向配置高风险资产导致资产风险上升;产品结构调整可能致使保费收入增长放缓等,认为这些问题将影响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和资本状况,在短期内对部分险企信用状况造成负面效应。但三大评级机构也对今年以来中国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保险机构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性针对性措施给予高度认同和好评。比如2017年8月初,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征求《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穆迪给予非常正向的评价,在其近期发布的报告中表示,该方案完善了风险保障型业务的资本标准,有利于改善保险公司承保盈利能力,并促使保险公司更加重视此类产品,降低对单纯利差收益的依赖,进而也有利于解决部分保险公司激进投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措施都将对中国的保险公司具有正面信用效应。

长远来看,鉴于三大评级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影响力,我们要客观理性看待其信用评级结果的确定和调整,一是要密切关注并辩证分析评级结果及其影响。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都要密切跟踪关注并深入分析评级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程度。在应对过程中,要辩证地对待评级结果。因为评级结果也可能存在有失公允的可能,例如国家意志及非经济金融市场因素对评级结果的影响,评级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收费机制、评级人员独立性等对评级结果的利益冲突也会影响评级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二是要敢于发声客观阐述事实并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今年中国主权评级下调后,财政部及时做出客观有力的官方回应,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对这样积极的沟通接受程度高,市场情绪较快得到平复。因此,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应适时主动就行业信用情况进行客观有效说明,或及时回应国际评级机构的有关关切,通过正确客观看待并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及时和资本市场及投资者沟通,以有效打消市场误解,降低市场误判,提升市场信心。

三是要积极培育我国的国际化评级机构。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企业债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共6家;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全国性企业债券及银行间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共6家;中国证监会证券评级业务许可的评级机构共7家。其中业务规模及影响力较大的评级机构仅有三四家。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多以国内业务为主,虽然也涉及对其他主权国家的评级,但与三大评级机构相比,市场影响力和国际业务开展差距甚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对外开放的加速期,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债券通机制等契机,重点培育扶持我国评级机构大力开展国际化业务,扩大其评级应用范围,推动我国的国际化评级机构加快发展。

四是被评级公司应充分做好信用信息披露,确保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当前,一些债券发行主体对信用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甚至极个别主体存在信用信息不真实的问题。这不仅影响评级机构的评价,也对投资者造成消极影响,更不利于被评级企业的长期信用建设,极大制约其今后的投融资行为。因此,被评级企业应高度重视信用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合规性,这即有利于评级机构作出合理公正的评估,也有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

五是就保险业而言,在主体端重点关注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及变化,在投资端积极引导有效防控资金运用风险。一方面,保险公司是评级机构重要的评级对象之一。2017年,保险公司信用评级结果显示,有6家险企评级上升,包括太保寿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国寿(海外)、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被穆迪上调展望,19家险企评级无变化,8家险企被下调展望或评级。为此,要密切关注险企评级及变化,做好相关风险防范工作。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管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维护保险资产运行稳健安全。

总之,我们要科学认识并利用好三大评级机构及评级结果,同时也不要过于盲从,保持理性十分重要。就中国保险业而言,除了正确运用国际、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外,还要从自身需要出发,做好债权类资产的内部信用评级,将境内外、内外部信用评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反应债权类资产的信用风险状况,最大效果地防范控制信用风险,并以此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维护资产安全稳健运行,更好地保护广大投保人切身利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国家战略和民生建设的需要。

下面,请允许我用简短的时间介绍一下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协会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积极履行自律、服务、维权、创新的核心职能,秉承“竭诚服务监管、贴身服务会员”的宗旨,搭建开放、多元、包容、共享的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跨国别的大资管交流合作平台,为各类会员单位提供优质、专业、务实、高效的服务,得到监管、会员、市场的广泛认同。目前,协会拥有机构会员480多家、个人会员11位、境外特别合作机构40余家,涵盖保险、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私募、租赁等大资管市场,以及信评机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科技公司、交易所、媒体、研究机构等业务领域。协会以“资源输出、能力输出、技术输出、促进合作、优化环境“为途径,为会员提供产品注册、项目对接、市场推动、业务创新、风险防范、自律规范、基础研究、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宣传推介、系统开发等7大类20多个细项服务。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协会、多多支持协会、多多参与协会的活动,协会愿意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最后,祝本次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