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IAMAC年度课题】系列展示之九-偿二代下保险资产类别及风险因子合理性研究

2018-07-12

课题名称: 偿二代下保险资产类别及风险因子合理性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

课题负责人:李学峰

课题组核心成员:栾豫宁、陈璐、王会、申思哲、刘俊恺、迟宁、李扬潇、赵子獒

 

课题负责人

 

 

李学峰,博士,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与资产配置、金融产品创新与资产管理、投资者行为与投资管理。至今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国际金融市场学》、《投资管理》、《机构投资者行为选择与资本市场发展》、《证券市场分析》、《投资学》、《金融产品设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海南省政府、天津社科基金、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保险资管协会等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横向课题数十项。

 

核心观点

 

 

首先,本课题研究了各类保险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发现随着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提高,最优资产配置组合中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标的比重逐渐提高。其次,本课题构建了动态风险因子合理性评价模型,发现引入风险因子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监测各类资产的市场表现,在特定的风险因子中枢水平上给予一定的调整空间,阶段性地调整风险因子,将有助于保险资金根据市场行情更灵活地配置各类资产。最后,我们对国际偿付能力监管改革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对比,进而寻找未来中国“偿二代”监管体系下风险管理的下一步优化方向。

 

创新之处

 

        第一,将难以直接度量的合理性问题量化,提供了直观、科学的保险资产类别及风险因子合理性的评价指标。第二,不同于以往研究将监管体系所规定的资产类别和风险因子作为静态约束条件,本课题提出了动态的风险因子合理性评价模型,着重探究风险因子变动对保险企业各类资产配置情况的影响,为更合理的风险因子设计提供建议。

 

政策建议

 

第一,监管当局应当加强“偿二代”监管过程中对于各个公司风险承担能力的考察,引导有关保险公司的风险偏好倾向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第二,保险公司应该围绕“风险偏好态度与风险承受能力”这一目标,对高风险资产的风险因子进行调整,以达到动态资产配置的目标,实现最大化投资效用。第三,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应在动态调整中优化,保险公司及监管部门不应该整齐划一或规定过死,要允许市场主体根据公司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状态进行灵活的配置调整,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获取相对更高的收益。

 

关于课题

 

“IAMAC年度系列研究课题”是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于2015年创办的年度行业研究活动,主要面向业内外机构、高校院所等,重点围绕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面临的宏观战略、理论前沿、重要业务及行业热点等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业务探索,旨在汇聚行业智慧,支持监管决策和行业发展。

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015、2016、2017年度课题研究活动,来自保险、券商、基金、信评及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近600人次参与,累计完成132项、480余万字研究成果。课题成果择优纳入IAMAC丛书——《IAMAC年度系列研究课题集》,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三年来,在监管部门、业内外机构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IAMAC年度课题现已打造成为保险资管行业规模最大、研究领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成果最为丰富的重要研究品牌。

课题相关信息详见协会官网(http://www.iamac.org.cn/xxyj/ktyj/iamac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