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协会工作

“国际经验视角下的养老金融系列培训”第三期(德国篇)成功举办

2022-04-26

 

 

为借鉴国际经验,帮助国内金融机构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成熟的养老金体系、制度、金融产品和投顾服务,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推出“国际经验视角下养老金融系列培训”邀请来自美、英、德、日和香港地区的知名专家分别就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第三期聚焦于德国,于202247日、8日下午举办,特别邀请总部位于德国的全球著名资产管理机构安联投资董事总经理、瑞士机构业务负责人Michael Schutze先生和安联投资董事总经理、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负责人沈良先生作为分享嘉宾,接受协会教育培训及国际事务部鲁明佳访谈,深入浅出的对德国养老金融体系、养老金融产品等相关情况予以介绍。来自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基金等机构的百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

协会将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简单汇总,请见【观点呈现】。本系列第四、五期将继续聚焦于日本和香港地区的养老市场,详情请关注协会会员系统、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观点呈现】 “国际视角下的养老金融系列培训”

——德国篇

Q1:  德国人有哪些退休收入?

德国人退休后最重要的养老金来源为德国的国家公共养老金,对有职业养老金的人而言,还可以从雇主处领取到职业养老金。此外,通过购买以李斯特计划为代表的个人养老金融产品作为补充养老收入。个人储蓄、人身险和房产也会成为德国人养老收入的补充来源。

Q2:  德国的人口结构、社会福利制度和文化呈现哪些特征?

德国的人口结构面临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婴儿潮一代即将进入退休年龄,二是生育率低,三是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险为主,分为养老和康复(Pensions&Rehabilitation)、意外(Accident)、照护(Care)和医疗(Healthcare),总缴费比例为38.6%,由雇主和雇员平分。其中用于养老和康复的比例是18. 6%。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的福利保障,但近30-40年来一直受到成本过高的挑战,如何处理成本和福利的平衡,一直也将继续成为德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困扰。

在文化上,德国民众在投资上呈现出较强的风险厌恶,具体表现有对现金的高比例配置和对人身险的偏好。Michael表示,平均一个德国人约有三份人身险。

Q3:  德国养老金由哪些机构以何种方式参与监管?

德国的养老金监管体系,主要有三大机构进行监管:一是德国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Arbeit und Soziales),通过劳动法设计德国职业养老金的基本框架,会细致的规定具体某一类型的职业养老金应给予何种类型的承诺,并通过劳动法对承诺的修改进行严格要求;二是德国联邦财政部(Bundesministerium der Finanzen),通过保险法和投资法对养老金投资进行顶层设计;三是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对养老金的投资管理进行监管。

Q4:  德国国家公共养老金的特征和现状如何?经历过哪些重要的改革?未来面临哪些挑战?

德国国家公共养老金通过职业性质不同,分成普通职工账户、公务人员账户、专业人员账户(律师、医生、税务和会计人员等)、农民账户和针对自由职业者的吕普鲁账户。其中,普通职工账户占比最高约90%,采用现收现付制,主要来源为18.6%的养老和康复缴纳金。公务人员账户由财政拨款支付、其他账户由各行业组织或市场机构运营管理。目前德国国家公共养老金覆盖率超90%,替代率约为48%

德国国家公共养老金自1881年设立以来经过了数次改革,其中以2001年和2005年的改革最为关键。2001年,政府开始向民众宣传国家养老金即将面临收不抵支的情况,并将一系列养老金改革放到战略高度;2005年合并了各州府的公共养老金,其合并动因是节约成本。

Q5:  德国国家公共养老金面临何种挑战?德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德国国家公共养老金面临支付比例不断提升、替代率不断下降的挑战。为维持合理的替代率,继续采用现收现付必将带来缴纳比例的提升,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都将加重。德国主要采取以下手段维持国家公共养老金:一是适当地提高支付比例;二是在私有养老金不断发展的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养老金的替代率,以维持总替代率在合理水平;三是延迟退休,将从现在的63岁,阶梯延长至67岁;四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此外,德国也在研究以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一是放弃现收现付改为积累或部分积累制;二是合并现有的多职业账户。

Q6:  德国职业养老金的现状和特征如何?

德国养老金从账户类型上看,截止到2019年,约47.7%为直接承诺型账户(Direct Promise),28%为养老险型账户(Pensionskasse),11%为人身险型账户(Direct Insurance),约8%为特殊养老险型账户(Pensionsfonds)直接承诺型账户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直接签署的承诺,大部分会记入雇主的资产负债表,其投资管理受劳动法约束,并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投资品类和资产配置较其他类型更为灵活;养老险型账户为雇主和养老险公司签署的协议,由养老险公司最终为雇员提供养老金,其投资受偿付能力I的监管;人身险型账户为雇主和保险公司签署的协议,通过为员工购买人身险来提供养老福利,其投资受偿付能力II的监管;特殊养老险型账户为特殊设立的保险公司,主要用来承接直接承诺型账户由雇主资产负债表到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转移,其投资受偿付能力I的监管。

从给付类型上,德国职业养老金有四大类型:第一种是传统的收益确定型,即DBDefined Benefit)计划,其收益的计算和工作年限以及平均收入挂钩;第二种是缴费主导的收益确定型,即Contribution-oriented defined benefit,其特点是通过保本保息的方式积累养老金,退休后通过购买年金产品,完成养老金的支付;第三种是保本的缴费确定型计划,即Defined Contribution with a minimum guarantee,其特点是通过雇主补贴对员工缴纳的本金予以保本承诺;第四种为传统的缴费确定型,无任何保底承诺,自2018年完成机制引入以来,尚未落地。德国职业养老金的四种给付类型,充分体现了德国人风险厌恶的特征,保本甚至保本保息的承诺,也增加了雇主和金融机构的负担,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阻力之一。

德国职业养老金对个人呈现出覆盖率有限和替代率尚可的特征,对有职业养老金的人是理想的养老收入补充;对于企业,职业养老金则呈现出隐形成本过高、激励不足和机制复杂等挑战,因此,企业增设职业养老金的意愿不高,职业养老金的成长已经处于停滞状态。

Q7:  德国职业养老金呈现出该现状的原因有哪些?针对不足有何建议?

德国的第二支柱呈现出产品设计复杂且覆盖率难以提升的痛点,分析低覆盖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雇主提供该福利的意愿低。具体拆解来看,在制度上没有强制雇主提供养老金福利,且激励机制对雇主的吸引力低,企业不愿意增加用人成本。此外,过于复杂的设计,让很多有意愿的雇主望而却步。覆盖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雇员和求职人员养老意识的薄弱,一般要到55岁才开始有养老规划意识,这也进一步消减了雇主提供养老福利的意愿。

Michael认为职业养老金若想成为公共养老金的有力补充,最好还是可以通过强制化的方式提升覆盖率。他个人非常支持职业养老金的强制化,希望德国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法律,强制要求雇主给雇员提供职业养老金计划。谈及德国尚未实施该制度的原因,Michael认为这里有政治博弈的原因,也有该制度会降低政府税收的因素(雇主用于职业养老金相关的费用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政府来说,职业养老金的强制化成本同样不低。

针对德国的职业养老金过度复杂化的问题,Michael认为改进方案是设计出一套三层的职业养老金制度:第一层是针对员工较多的企业,设计独立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给予企业和金融机构一定的自由;第二层是针对工作性质特殊的行业,比如矿工、农民等,通过行业工会等行业组织,设计行业的职业养老金计划;最后对于其他没有被第二支柱覆盖的人群,则通过金融机构提供产品的方式予以保障。

Q8:  德国个人养老金的现状如何?

德国的个人养老金自2001年实施,是以李斯特计划为主的金融产品。在投资品类上,提供人身险、银行存款、基金(Mutual Fund Savings Plan)和房地产四种类型的产品,以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吸引大众,对低收入和/或多子女家庭较有吸引力。因为低息环境和保本保息的压力,人身险产品成为德国养老金中的主流产品形态。

Q9:  德国在设计养老金融产品时,步骤是怎样的?会考虑哪些因素?

Michael根据多年为德国企业设计职业养老金计划的咨询服务经验,提出设计养老金产品首先要明确该计划的最终目标,调整过高的预期和不切实际的需求。其次要思考投资模型是基于个人还是集中投资,若是提供产品给个人选择,则简单明了好操作是重点。但Michael支持养老金应该以集中投资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依据大数法则,做更合理的规划。再次,在考虑该养老产品的参与率和缴纳比例时,要根据特定人群的特征,予以一定的差异化设计。此外,要考虑风险控制,设计合理可信赖的风险缓冲机制。最后,才是对该产品的治理方式、投资范围、是否融入ESG理念和如何进行投资者沟通等问题,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商讨。总之,没有最好的养老金融产品,只有适合于特定人群、特定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

Q10:     德国养老金体系的发展能带来何种启示?

一是,避免过度设计。德国养老体系有较为严重的过度设计问题,造成了相当的浪费,比如第二支柱,对有一定历史沿革的企业,甚至有数百种不同的养老计划提供给不同时期、甚至是同一时期的员工,导致企业管理其养老金的成本极高。

二是,善用职业养老金。养老金的发展,靠公共养老金会不可持续,而仅仅倚重个人养老金同样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个人养老金更依赖个人的养老意识,而先进、科学的养老和提前规划的意识是一件奢侈品,仅依靠金融教育难以快速构建年轻人的养老意识,更难转化为行动;其次,因为个人养老意识的困境,个人养老金产品会产生不低的营销和渠道成本,这些都会进一步降低养老金产品的吸引力。职业养老金因其一定的公对公性质,是更为理想也相对容易平衡的养老金制度,辅以强制制度或有效的激励制度提升覆盖率,职业养老金是更优于个人养老金的选择。此外,职业养老金也是一个远比个人养老金更容易实现集中、长线管理的养老金形式,能更高效的支持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也利于养老金的收益和风险防控。

三是,构建信任体系,相信长期的力量。养老金是高度基于信任的领域,构建一个多方信赖的体系尤为重要。在监管层面,德国受欢迎的养老金融产品有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在较为完备和审慎的监管体系下,有效的监管是建立信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此外,发挥养老金的长期优势也非常重要。用保险法来监管养老金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养老金较保险合同有更长的投资周期,可以通过适当放宽投资限制来增强收益和控制风险,提高养老金的产品竞争力。